顯示具有 3d printed hous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3d printed hous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就地取材/巨大的 3d DELTA printing 村落計畫-SHAMBALLA

來源出處:WASP
SHAMBALLA – WASP’S technological village

運作中的 SHAMBALLA 造村計畫

WASP(World’s Advanced Saving Project)是由一個名為CSP(Centro Sviluppo Progetti)的組織所推行的計畫;這個公司發行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電子產品,致力於推行永續發展的技術。而這個計畫就是一個正在進行中,落實到「居住尺度」的大型作品。



3d 列印房屋模擬

建造中的房子與行動辦公室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Enrico Dini 利用 3D printing 製造出珊瑚礁,預防海岸的侵蝕

資料來源:3ders.org
Enrico Dini 利用 3D printing 製造出珊瑚礁,預防海岸的侵蝕(影片)
Enrico Dini 3D printing coral reefs to prevent coastal erosion

義大利工程師 Enrico Dini 從玩沙子的過程中得到列印的靈感。透過他所開發的機器 D-Shape,他希望透過複製自然物件來讓這個世界更美好;D-Shape 是世界上最大的 3D 印表機之一。


Enrico Dini 的童年和多數的人一樣有著玩沙的回憶。許多年以後的現在,這位義大利的發明家要使用這個原理來複製大型的珊瑚礁。 在過去的幾年中,Enrico Dini 一直在不斷致力於 3d printing 沙子的技術,好讓他的 D-Shape 能生產出更逼真的珊瑚礁。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一天蓋好一棟房/3D Printing House in Shanghai

原文出處:3ders.org
一天蓋好一棟房/3D Printing House in Shanghai
10 completely 3D printed houses appear in Shanghai, built under a day


早在 2008 年,的南加大的教授 Behrokh Khoshnevis 就曾經說過,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不久的未來用大規模的 3D 印表機來生產一棟房子,整個流程將不用超過一個工作天。
(資料來源:Contour Crafting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Work begins on the world's first 3D-printed house(影片)

原文出處:www.theguardian.com
始動!世界第一個3D列印的房子(荷蘭 KamerMaker/影片)
Work begins on the world's first 3D-printed house

衍伸閱讀:荷蘭建築師計畫在運河邊蓋第一棟 3D printed 的房子

 隨手翻譯懶人包 


零廢棄物、 低運輸成本和可回收的材料 —
3D 列印會是未來建築的最後兵器嗎?
荷蘭建築師正在阿姆斯特丹進行嘗試,以下是第一組測試的紀錄。


3D-printed 的房子,是未來的居住型態,還是臨時性建築的新頁呢?
3D-printed house … The future of volume house-building,
 or a novelty technology for temporary pavilions?
Photograph: Peter Dejong/ASSOCIATED PRESS

在基地展開三個星期的作業後,建築師迄今為止,生產了一個高度三米的局部。這塊未來房子的局部,單一列印件的重量就高達 180 公斤。沒有意外的話,未來三年內,這個基地將建構出一棟具有 13 個隔間的房子,而這三個禮拜的列印件將會是其中的一塊。 
這個外觀仿照沿岸其他傳統荷蘭山牆運河的房子,有著像樂高積木一般的堆積方式.牆面外觀原本傳統語彙的手擺磚(hand-laid bricks),在製程中是由電腦軟體編寫腳本來衍生而成。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數位洞穴|Digital Grotesque. Printing Architecture

Digital Grotesque . Printing Architecture
數位洞穴|列印方式生成的建築空間

www.digital-grotesque.com/


Digital Grotesque 數位洞穴(註:Grotesque《源自義大利語"洞穴(的畫)"的意思;指常出現在洞穴中以怪獸為題材的畫》)是第一次完全身臨其境、 實體的、 人體尺度的封閉結構,完全是以 3D 列印的技術所生成。這個結構的測量面積為16 平方米,(向量的世界裡,參數是可以不停細化直到逼近硬體的極限)這作品的細部是以人類可以感知的範圍,作為精細度的標準。這樣結構的每一個面,都是由自訂設計的演算法所演算而成。 
前往 digital-grotesque.com 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說明。
數位洞穴這個專案,是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urich)的電腦輔助建築設計(CAAD)研究小組所發展。其中所有的構件都是由 voxeljet AG 所列印生產。數位洞穴的第一個區塊將會由FRAC中心為其永久收藏。
Digital Grotesque is the first fully immersive, solid, human-scale, enclosed structure that is entirely 3D printed out of sand. This structure, measuring 16 square meters, is materialized with details at the threshold of human perception. Every aspect of this architecture is composed by custom-designed algorithms. Please visit digital-grotesque.com for a further description. Research for the Digital Grotesqu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at the Chair for CAAD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in Zurich. All components were printed by voxeljet AG. The first part of Digital Grotesque is a commission by FRAC Centre for its permanent collection.

www.digital-grotesque.com

www.digital-grotesque.com

www.digital-grotesque.com

www.digital-grotesque.com

www.digital-grotesque.com

/www.digital-grotesque.com

Partners and Sponsors:
• Chair for CAAD, Prof. Hovestadt, ETH Zurich
•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ETH Zurich
• voxeljet AG
• FRAC Centre
• Strobel Quarzsand GmbH
• Pro Helvetia Achitects: Michael Hansmeyer, Benjamin Dillenburger

Fabrication Team:
Maria Smigielska, Miro Eichelberger, Yuko Ishizu, Jeanne Wellinger, Tihomir Janjusevic, Nicolás Miranda Turu, Evi Xexaki, Akihiko Tanigaito


Video & Photo:
Demetris Shammas, Achilleas Xydis

Music:
"Flicker" by Origamibiro (origamibiro.com)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難以置信的細部紋理!由八千萬個面所組成的 3D printed 空間

原文出處:http://www.3ders.org/
難以置信的細部紋理!由八千萬個面所組成的 3D printed 空間
An entirely 3D printed room with crazy patterns and 80 million surfaces


德國建築師 Benjamin Dillenburger 和 Michael Hansmeyer 最近在兩個地方(Materializing Exhibition in Tokyo 和 Swiss Art Awards 2013 in Basel, Switzerland),發表了一個 1:3 scale 的空間原型。


這個名叫 "Digital Grotesque" (數位圖騰)的作品,使用 3D Printer 去建構一個瘋狂的空間圖騰。這些複雜
的圖騰,是由單元透過一種基於不斷分割再分割(細分|Subdivision)的演算法所設計、大量生成。設計師基於其複雜性,在這個空間內決定使用八千萬(80,000,000)個面來操作、詮釋。
grotesque*[grәu'tesk]
n. 奇異風格, 怪異圖案
《源自義大利語“洞穴 (的畫) ”的意思; 指常出現在洞穴中以怪獸為題材的畫》
<<形容詞>>
a. 奇怪的, 可笑的




最終是以 3D Printed sandstone 材料的方式,透過 VoxelJet 以0.14 mm的解析度,製作出一個長 1.2 米、寬 1.15 米、高 0.6 米,重達 350 公斤的作品。
The room is then 3D printed in sandstone on a VoxelJet with 0.14 mm resolution. It is 1.2 x 1.15 x 0.6 meters and weighs 350 kg.






來自設計者的解說
在 Digital Grotesque 這個作品裡,我們探索使用簡化的手法、一種接近於極簡主義者的狀態,然後超越理性,尋求設計上的新淺力。
受自然界裡細胞分裂過程的啟發,我們發展出一套不斷進行分裂和轉形的演算法,其基本形源自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方盒。儘管規則是如此簡單,世界的形式以不同的尺度來呈現其複雜性: 裝飾與結構、 秩序和混亂,異來和未熟悉:一種數位的怪誕。
The designers explain:
In the project Digital Grotesque we explore the new potentials of digital design using a reduced, minimalist approach that nonetheless transcends rationality.
Inspired by the natural process of cell division, we develop an algorithm that iteratively divides and transforms the initial geometry of a simple cube. Despite simple rules, a complex world of forms arises at multiple scales: between ornament and structure, between order and chaos, foreign and yet familiar: a digital grotesque.




一比一真實尺度,一個完全閉合的 3D Printed 空間,將於七月22日發表。
更多的圖像與影片和請參考內文中的連結。
The 1:1 scale, fully enclosed, entirely 3d printed room will be revealed on 22nd July.
Check out more images of the prototype and a video of its construction below.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3D Printed 醫院裡的祈禱室/荷蘭阿姆斯特丹

原文出處:http://goo.gl/vfMQH
3D printed Silence Room in VUmc Amsterdam offers a place of reflection and peace
3D Printed 醫院裡的祈禱室/荷蘭阿姆斯特丹


2012年四月,阿姆斯特丹的醫療中心醫院啟用了內部祈禱室,提供病人與其家屬一個可以度過難關的空間。
In April 2012, the Medical Center Hospital of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opened its Silence Room, a place wher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can stay for going through their difficult time.

這個空間是癌症中心的一個部分,由 D/Dock,荷蘭的設計團體所操刀。如該團體的建築師 Francesco Messori 所說,這個設計的構想源自於他年輕時的義大利之旅。"小時候我常和家父一起上教堂。我們通常會待在教堂的後段,靠近唱詩班,在那裏讓我感覺到被保護、有安全感。這些正是我想要在這個設計裡達到的;一個讓你能擁抱平靜的地方。"
This space is part of Cancer Center and Day Surgical Centre previously designed by D/Dock, a Dutch design studio. According to D/Dock architect Francesco Messori, this design was inspired by his journey in Italy when he was young. "As a small child I often went with my father to church. We usually sat at the back of the church, near the choir, where I felt safe and protected. This is exactly what I wanted to achieve in this design, a place that embraces you in its serenity."


在這個祈禱室裡,自然的材料(比方石頭、木頭)被用來營造一種帶有保護與安全感的空間。在與 D-Shape 3D Printer 的發明者 Enrico Dini 先生合作後,整個團隊開始使用了 3D Printing 的技術,來生產具有石頭質感的元件。D-Shape 3D printer 以不段堆疊砂粒的方式製造出3D的物件,並利用黏合物(binding agent)來強化整體的結構。
In this Silence Room, natural materials such as stone and wood are used to give a sense of protection and secur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Enrico Dini, inventor of D-Shape 3D printer, the team manufactured the stone items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he D-Shape 3D printer built 3D objects by placing layers of sand on top of each other and used a binding agent to hold the structure together.



透過效果燈、蠟燭、以及自然物件的陪襯,D/Dock 成功地營造出一個讓病人與摯愛都能得到慰藉的地方。"那是一個極度需要思考的空間,在開幕前看到人們心存感激地使用它。它提供醫院日常生活裡,喧囂和熱鬧間的喘息。" said Janette Delver from Pastoral and Spiritual Care.
Using effect of light, candles, natural products, D/Dock succeeded in creating a place for solace and reflection for both the patient and their loved ones, regardless of religion and background. "There was a great need for contemplation space." said Janette Delver from Pastoral and Spiritual Care. "Even before the opening I saw people using it gratefully. It offers a respite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daily life in hospital."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荷蘭建築師計畫在運河邊蓋第一棟3d printed 的房子

原文出處:http://goo.gl/Jzxc4 http://goo.gl/hTg9b
荷蘭建築師計畫在運河邊蓋第一棟 3d printed 的房子
Dutch architects to build the first 3D printed canal house



"Endless"/Janjaap Ruijssenaars
Universe Architecture, Amsterdam 


"3D printed Protohouse"/Gilles Retsin
Softkill Design, London


稍早之前,我們知道荷蘭的建築師 Janjaap Ruijssenaars/Universe Architecture 已經在計畫,2014年完成第一棟地景式的 3d printed 建築"Endless",同時倫敦的設計團體 Softkill Design 也正在籌備第二代的"3D printed Protohouse"然而,另一個荷蘭的建築團體 DUS Architects 計畫在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的運河旁蓋第一棟 3d printed house。


first 3D printed canal house/DUS Architects
Amsterdam
繞著阿姆斯特丹,於1613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帶"Amsterdam canal belts",有許多新的建物已經在其周圍開始興建。這些運河邊的房子就像是阿姆斯特丹這城市的標記,象徵著這個城市在歷史上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四百年後的今日,DUS Architects 計畫在 Northern Canal Belt 興建第一棟建物,仰賴的技術正是 3D printing。



View Amsterdam Canal Belt in a larger map



這棟運河邊的房子主要是用於教育與共同創作的用途,它將會是完全以3D print 的方式被建構出來;DUS Architects 將會以KamerMaker(世界第一台大尺度可移動3D printer/3D Pavilion)來製作。這些設計的元件將會先以一個比較小的尺度(1:20)被 3D printed 出來,在最佳化過之後,KamerMaker 將會把房間一個一個單獨地噴出來。


(左)營業時,它的門如同車庫的方式來開啟
(left) garage-style door opens for business

(右)閉合時,是個鏡射四周環境的盒子
(right) door closes to make a four-sided mirrored box
images courtesy of faberashery
外牆的不鏽鋼材質反射出周遭的環境
stainless steel exterior reflect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房間尺度的3D printer
大型的3D printed物件



研發概念影片

材料端/供印表機使用的未加工材料
3D printed作品與3D printer本體
3D printer 控制端
從KamerMaker上方往下/俯瞰工作檯面的視角
開幕式
Opening ceremony



第一個房間將作為歡迎廳,我們歡迎每個到訪的客人,並且會在裏頭展示出數位技術製造的作品。之後,在這個運河房子裡的每個房間都會被賦予一個特別的研究議題,比如回收室"Recycle Room"是在探討寶特瓶的回收,以及再製成可被 KamerMaker 使用的 3D printing 原料;或是結構室"Construction Room"是在發展建築上的 3D printing 技術與種種使用方式。
"透過整合這些具有特別議題的房子與研究夥伴,新的想法與解決方案將會直接的測試/展示出來。如同四百年前的運河,建造的目的就是活絡貿易與創新,而我們的房子除了美感的考量,還有所謂現代建築所賦予的意義。這裡頭的房間將不斷匯集新的見解與組合,市場與公眾間的機制也會不斷在這些房間中浮現;如此一來,知識就會隨著房間數量的增加而不斷成長、湧現。"



KamerMaker 的運作影片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狂熱的 Enrico Dini,與他 3d printed 而成的巨大結構物


原文出處:solidsmack.com
狂熱的 Enrico Dini,與他 3d printed 而成的巨大結構物

我和你打賭,大多數人都不是在 3d printed 的建築中工作或生活。不是嗎?看起來可笑,但是巨大的結構可以被一層一層的列印出來,用像岩石一般的樹酯,不論是樓板、牆面、天花板、管道、樓梯以及屋頂。然後再思考純手工打造的,這些以木頭、砂漿,混合了汗水的常規結構行為。

Enrico DiniD_shape(一個公司的名字,以下面那台機器命名的公司)的創始者,同時也是(2010年當時)世界上最大台3d printer 的建造者,不認為 3d print 一棟房子是一件荒謬的事。

事實上,有很少事情是他認為真正不可能。列印大規模的結構、 摩天大樓、 大教堂、 運動場館並沒有超出他所認知的可能性。他重新定義了建築的風格並解放了限制建築設計的束縛。這些也就是驅使他的激情、 挑戰他的願景,以及不久的未來你將會看到,甚至可能居住在其中的事件。


在D_Shape 的技術面,從化學到這中間的流程、後面的加工處理以及組裝,有許多許多要去做的事情…我可以講上好幾個小時。自從五年前我跨足研究一種從沙漠中發展出的新技術後,我從未停止試圖去定義或探索這一項發明,以及它無限的可能性。今天,我定義出 12 種不同的產品類別,每個都具有建築上的應用 — — 藝術、 考古、 常民使用、 工業、 室內、 機器、 海洋、 娛樂、 宗教、 遊樂場、 城市以及緊湊的生活。其中的每個項目都需要大樣的人力投入。







對於 Gaudi 的建築你有著強烈的熱情,什麼是最激發你的部分?
這部分當然是Sagrada Familia 和 Casa Batlló,但我的目標是完成 Colònia Güell,而我現在也正在完成它。
Colònia Güell 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的郊區的。這個教堂的地下聖堂是由 Gaudi 使用袋子裝著砂,將它們串接後懸吊在半空中作為放樣的依據,所做成的三度空間。



對您而言,大規模結構列印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將這些挑戰依時間表列如下:
  • (2010 年 4 月)在米蘭家具展期,展出 Table of Trabecular 系列
  • (2010 年 9 月)將全尺寸的作品”放射蟲 | The Radiolaria” 送達 Pontedera 市(意大利的一個城市)
  • 列印薩丁島別墅(Sardinia Villa)
  • 列印自由形體立面
  • 在2015 年之前,朝 12 產品類別努力 (海洋的、 外牆、 日常使用、 社會住房)
  • 2020 年,列印在月球上的結構/由歐洲太空總部授予的專案
  • 2037 列印 Colònia Güell 大教堂
  • 2037,也許死在巴賽隆納 (我 25 年前作過這個夢)。

"放射蟲|The Radiolaria"第一個使用Enrico Dini的 3D列印墨水所列印出來的結構。這個展覽館是 1: 4縮放的尺寸,僅使用 200 歐元的砂和黏著劑所製成。最終高度將會近 24 英尺(約7 米)


什麼樣的 3D 軟體適用於發展您當前探索的 3D 概念
任何市面上的 CAD 建模軟體都是適合使用的: Rhinoceros,SolidWorks,Solid Edge,3D studio......通常問題會出現在匯出圖檔的部分。必須轉為 STL 格式(STereoLithography 光固化這個字的縮寫,光敏固化成型技術),並且需要具備工程/裝配等所有方面的知識與細心處理。

"放射蟲|The Radiolaria"的3d模型,儲存為 .STL 格式再傳送到 3d printer


這些 3d print 的技術的實現,是否讓你看到了設計建築的差異 
這是絕對的。請思考這個問題;我使用大規模的水刀技術運用在製造我的印表機。執行設計這件事就如同現有技術的 ' 兒子'(先有前者才有後者)。而執行設計也同時是發展新技術的’父親’(也就是動機),並由一些像我這樣的人按部就班的發展出來。我知道建築師和設計師有在使用這些奇妙的 3D CAD 軟體。我認為既然自己也身為建築師,所以我只是在開發一個工具給設計者他們來使用,並創作自己的設計作品。現在,使用印表機並深知其極限,例如列印的解析度、 材料的強度等等,都不同。我最喜愛的設計師同時也是建築師的 Andrea Morgante 位於倫敦的 Shiro Studio ,正駕馭著他們的設計作品"放射蟲"和其他結構,使用由D_Shape 所開發出的先進技術。 
關於Shiro Studio (London):

這個案子正由一部被灰塵覆蓋的電腦終端機上所安裝的 CAD 軟體驅動,骨架移動在距離下層沙堆僅毫米的微距之上,從其低側數以百計的噴嘴,精準無偏差的以某種基於鎂合金技術的方法來製造。這包含了四個步驟,首先要等前一個圖層凝固,之後 Enrico Dini 會先進行骨架的重新校準。第三個步驟讓整體系統填充覆蓋砂粒,然後噴上無機物構成的聚合墨水。這步驟是一直重複的。過去由幾千年來長久鋪設而成的沉積岩,加速到只需要一天。一座建築物乍現出來。 –藍圖雜誌

附註:這個部分原文沒有寫的很清楚,直到我看了另一個網站和影片才知道真正的意思。有興趣者請參考:http://phys.org/news190873132.html

"放射蟲|The Radiolaria"與正在列印的... Enrico Dini 的D_Shape 印表機

抹除砂粉之後乍現的"放射蟲|The Radiolaria"列印後只需24小時,結構就會凝固完全。

一個案子進行的初始|James Gardiner 與所屬的 Faan Studio

自由形體房子的一個局部,由 James Gardiner 與所屬的 Faan Studio 所設計

Enrico Dini 監督D_Shape與Faan Studio間的聯合專案

流程

這是一個不中斷的工作流程,打從最基礎的底部到最後結束於樓頂,其中包括樓梯、 外部和內部隔間牆、 凹入和凸出的曲面、 浮雕、 柱列、 雕像、 佈線和管道。在每一個列印過程的環結, '結構墨水‘由印表機的噴頭將其囤積在砂上(也就是將砂噴在砂上面)。需要 24 小時才能真正完全凝固。從底部的建設開始以每個循環上升 5-10 mm的高度列印。–D_Shape

下面源自Vite Reali的影片,讓你更容易瞭解甚麼是快速印表機,以及它所列印的物件規模。Enrico將 3D 模型傳送到印表機前是在Rhino的環境下完成。(如果你懂義大利文,你會對這個影片的說明…以及一些義大利的時尚,有更深的理解。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OzErSh_44ng


其他資訊
  • 印表機的能力:20 英尺 x 20 英尺 x 3 英尺(6 米 × 6 米 × 1 米)
  • 印表機公差: 0.20英尺到0.40英尺(5-10 毫米)
  • 年生產能力: 26910 ft² (2500 m ²)官網指的是,這台"小型"的印表機一年的產能等同於12棟兩層樓的房子
  • 成本:    較常規施工低30%-50%
  • 列印解析度: 電腦端設定為25dpi(dots per inch)

由Enrico Dini 創建的巨大3d printer : D_Shape

Popular Posts